在全球艺术市场格局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型。过去十年间,新一代藏家群体的崛起与审美体系的迭代推动市场突破传统边界,形成开放多元的生态格局。以“价格亲民化”与“审美多元化”为轴心的新型收藏逻辑,叠加国际艺术资源与本土力量的协同共振,持续巩固中国在全球艺术品交易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市场规模扩张,更深层次指向文化话语权的重构。
由Mishcon de Reya律师事务所与艺术市场数据分析机构ArtTactic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艺术市场报告》(China Art Market Report 2025),基于佳士得、苏富比等五家拍卖行2015-2024年间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3.2万件现当代艺术拍品数据,结合对4070余位全球艺术家的持续追踪,系统揭示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结构性变迁。
高价区间规模萎缩,低价区间交易活跃
受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2024年中国内地及香港现当代艺术拍卖成交额同比下降33%至5.76亿美元。纵观各价位区间,市场并未全面收缩,而是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一方面,高价区间的交易显著减少——单价超百万美元的艺术品成交量同比大幅下滑41%至105件,成交额同比下降34%至3.67亿美元;另一方面,低价区间的销售保持活跃——单价5万美元以下的作品成交量同比仅小幅下跌4%至2091件,保持近十年的次高水平,成交额为2.72亿美元,为历史第三高。
报告也揭示了过去十年中国艺术市场长期存在的“高价依赖症”:单价百万美元级作品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46%攀升至2020年峰值73%,2024年虽有回落,但仍占据了整个市场的64%。与此同时,高端价位作品的成交量仅占市场的3.4%,与成交额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单价千万美元级作品的量额对比更甚,以2021年为例,28件千万美元级作品在当时贡献了4.56亿美元的成交额,占整个市场年度成交额的35%。这种结构失衡暴露了市场对超级富豪藏家的过度依赖。
2024年,复杂的国际局势分散了藏家的注意力,同时,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冲击市场信心,致使藏家惜于出售顶级藏品。尽管高价区间销售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艺术市场整体规模的缩减,但从长期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这种结构性调整存在乐观的方面:在摆脱对高价交易的过度依赖后,市场有望将更多的关注度分配给中低价位区间的新兴艺术家作品。市场对于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旺盛,其中年轻藏家是主要驱动力。艺术市场的价格结构调整,也能够有效吸引新藏家入场,为行业注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长期主义回归与区域偏好强化
中国藏家的收藏和交易策略,正从短期投机驱动,转向长期理性配置。报告显示,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艺术品持有期与回报率呈显著正相关:2024年,持有期短于五年的转售作品成交价复合年均增长率跌至-26.7%;持有期超过五年的作品复合年均增长率为正值;而持有超二十年作品保持了5.9%至9.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这种转变显示出市场参与者对短期套利行为的理性规避,以及对长期价值沉淀的追求。
本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强化,也在重塑中国艺术市场的格局。2024年,中国艺术家作品重复交易价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7.9%,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旅法华人艺术家作品重复交易价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则为3.1%,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而国际艺术家作品首次出现-4.2%的负增长率。
具体而言,2024年作品投资回报表现最佳的中国艺术家是现代艺术大师丁衍庸,其作品重复交易价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5.6%,平均持有期则长达16.6年;位列其次的是60后当代艺术家刘野,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3.7%,平均持有期11年。
在中国以外的亚洲艺术家中,投资回报率最引人注目的是越南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梅忠恕,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9.1%,平均持有期为9.1年。国际艺术板块则由80后美国艺术家洛伊·霍洛韦尔(Loie Hollowell)领衔,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惊人的62.3%,平均持有期仅2.4年,但短期高收益的背后,潜藏着由高波动性引发的风险。
年轻艺术家与女性艺术家重塑市场格局
中国艺术市场的审慎和多元化趋势显著。2023至2024年,45岁以下艺术家作品在中国内地的年度成交量激增,达历史峰值202件;而成交额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峰值1410万美元下滑至2024年的820万美元。该数据反映出,如今中国藏家更倾向于购买低价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在经历一系列炒作风波与价格飙升后,藏家对新兴艺术家作品的购藏策略,正转向以名单拓展、出价审慎、追求高性价比为特征的新方向。
这份报告还呈现了2024年45岁以下艺术家作品的成交额榜单,美国90后艺术家露西·布尔(Lucy Bull)以385万美元领衔,超越一众男性艺术家。陈飞以183万美元的年度成交额成为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另一位入榜的中国艺术家闫冰作品年度成交额85万美元。榜单中最年轻的是1993年出生的英国艺术家贾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年度成交额为12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艺术家在上述榜单中占据半数席位,体现出女性艺术家地位的显著提升。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中,2021年女性艺术家作品拍卖年度成交额同比飙升129%,这一强劲趋势延续至2023年。尽管2024年受市场低迷情绪的影响,女性艺术家作品成交额同比下降47.4%,但拍场上的艺术家亮相人数仍达到近十年中的次高。这显示出在市场波动中,藏家仍对女性艺术家作品保持高度兴趣。持续旺盛的需求表明,女性艺术正成为中国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亚洲女性艺术家的表现十分瞩目。报告显示,2024年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成交额排名前十女性艺术家中,有七位来自亚洲。其中,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以62%的成交额占比领跑该细分市场,其他六位上榜的亚洲女性艺术家分别为:谢景兰(中国)、李圣子(韩国)、陈可(中国)、克里丝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印度尼西亚)、安妮塔·马赛赛·何(Anita Magsaysay-Ho,菲律宾)以及六角彩子(日本)。这与过去十年形成鲜明对比,此前这份榜单中过半数女性艺术家来自美国或欧洲。亚洲女性艺术的崛起,彻底改变过往西方主导的格局。这种转变既受益于艺术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对全球女性艺术的系统性梳理,也反映了中国市场对多元价值的深度认可。
香港的国际艺术市场枢纽地位日益强化
香港已成为全球现当代艺术市场的关键参与者。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香港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5.8%攀升至11.9%,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城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纽约和伦敦的市场份额均较2015年有所下滑。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税收政策、利好的文化环境、不断增长的艺术基础设施,以及与中国内地藏家人群的紧密联系,为其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香港艺术市场呈现高度国际化特征:2024年,国际艺术家贡献其44%成交额和31%的成交量,作品涉及345位国际创作者,占总艺术家数量的42%。这种多元生态强化了其在艺术品跨境交易中的枢纽地位,但也提高了香港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敏感性。
未来图景:价值深耕时代的来临
当前中国艺术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转型关键期。这份报告所呈现的数据明确提示了两大信号:其一是关注长期主义,通过延长持有周期平滑短期波动,使支持新兴艺术家的职业发展与深挖作品的价值跃升红利双轨并行;其二是重视区域叙事,把握本土艺术的文化亲近性与市场潜力板块的叠加机遇。
2024年的销售波动和深度调整,是中国艺术市场成熟化的必经阶段。当新世代藏家携新型收藏逻辑入场,当艺术价值与多元身份认同深度交织,艺术市场正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优化。构建兼顾情感体验、文化使命与商业理性的收藏策略,将帮助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人在价值发现与生态培育层面收获更多维的回报。
作者均为惟典臻藏合伙人。本文图表均引用自 China Art Market Report 2025。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家族企业》杂志。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5年6月刊】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9688策略宝,a股杠杆怎么加,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