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在二十年前,你要说中国空军的顶尖战机,那心脏,跳的还是俄罗斯的节拍。歼-10、歼-11,一飞冲天,背后那声浪,全是AL-31F发动机的嘶吼。
可这颗“洋心脏”不好伺候。每一次采购,价格和数量都得看人家的心情。国际上有点风吹草动,合同上的数字就得跟着抖三抖,那滋味,跟走钢丝没啥两样。
这种日子,谁都不想过。
咱的飞机,得有中国心
故事得从沈阳说起。2002年,一架装着“太行”发动机的歼-11原型机首飞成功。当时没人敢打包票,因为那会儿的“太行”就是个“病秧子”,推力忽高忽低,叶片动不动就出问题,跟个总咳嗽的孩子似的。
但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超过160亿美元砸下去,是多少科研人员拿青春和汗水换来的。硬是把这个“病孩子”给拉扯大了,一口气一口气地喂,一个坎一个坎地过。
到2010年前后,这孩子终于长壮实了。“太行”系列开始在歼-11B上大批量装备,总算是在自家主力战机上站稳了脚跟。这口气,憋了太久了。
2014年,风向彻底变了。俄罗斯媒体发现,中国的歼-11BS双座战机,居然在成规模地用“太行”换掉他们引以为傲的AL-31F。报道写得挺客气,说中国走得很稳,不再依赖进口了。
可字里行间那股酸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这哪是走得稳,这分明是把俄罗斯军工的摇钱树,给连根刨走了一大块。
飞得快,更要摔不坏
如今,局面更是天翻地覆。歼-16打娘胎里就是一颗“中国心”,歼-10C也陆续换装,就连最金贵的歼-20,这两年也普及了国产动力。俄罗斯《观点报》干脆挑明了说: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俄制发动机。
这话,听着是事实,可对那些靠卖发动机吃饭的俄罗斯工厂来说,比挨一记闷棍还难受。最铁的客户,不仅不买了,转眼还可能成了抢饭碗的对手。
一颗强劲的心脏是根本,但一副结实的骨架同样要命。飞机可不是纸糊的,要在万米高空撕裂空气,就得能扛住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这门硬功夫,中国从1965年就开始练了。
国内有个独一份的国家级机构,叫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快六十年了,这地方就干一件事:把所有飞机原型机,往死里折腾。只有从他们手里活着出去的,才有资格穿上军装。
从歼-8到歼-20,从运-20到C919,都得先来这儿“报到”。全机静力破坏,就是把飞机掰断,看它在哪儿先扛不住;疲劳测试,就是模拟几十年飞行的损耗,看它能撑多久。
这里的测试,可不是过家家。他们建了个全球最大的气候模拟中心,能复刻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极端环境。高原低压、极寒风沙、湿热盐雾,挨个儿来一遍。歼-20凭啥能在东海贴着海平面巡逻,又能在西北高原搞突击演练?底气,就是从这儿折腾出来的。
单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战机设计,很大程度上还在吃苏联的老本。新材料应用、复杂环境适应性,这些年确实有点跟不上了。这一点,连他们自个儿的媒体都承认,中国的极限测试能力,已经追上来了。
单打独斗的牛仔时代,早就过去了。现代空战,玩的是体系,是组团打架。你飞机再牛,也只是一个点,能把无数个点连成一张网,才是王道。这张网的“大脑”,就是预警机。
2011年空警-500试飞,它的核心系统,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全国产。如今,它在天上指挥着歼-20和歼-16,信息沟通就跟咱们用微信一样顺溜。有印度媒体就说,中国吸取了俄乌战争的教训,又搞出了新一代的空警-700,专门配福建舰。
看到这一幕,俄罗斯专家心里能好受吗?他们自己的A-50预警机老的老、旧的旧,新一代的A-100项目又迟迟没动静。一进一退,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舰载机这边也一样。歼-15在辽宁舰上玩得溜熟,调度指挥完全是咱们自己的体系。现在福建舰也来了,更猛的歼-35隐身舰载机眼瞅着就要上舰。这就有点尴尬了,今年俄罗斯《消息报》上,有专家居然公开呼吁:俄海军以后要造航母,不如直接从中国买空警-600和歼-35算了。
这话听着扎心,却是个大实话。
结语
中国不光是补上了发动机这块短板,更在体系融合上,跑出了自己的节奏。从北京的指挥中枢,到沈阳的歼击机、成都的隐身机,再到西安的运输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彻底闭环了。
面对中国空军的全方位崛起,俄罗斯的心情,只能用“复杂”两个字来形容。早年间那种老师傅看小徒弟的心态,早就烟消云散了。现在,他们看着换了“太行”的歼-11BS,嘴上说着理解,心里想的却是丢掉的市场和未来的订单。
尤其是在乌克兰战场上,把自己在体系作战、预警指挥上的短板暴露得一览无余。再看看中国的空警系列,高低搭配,梯次分明,俄罗斯专家除了感叹,也只能说一句“值得借鉴”。
不高兴归不高兴,但现实必须接受。中国市场的大门,对俄制发动机基本关上了,就连技术合作的主动权,也悄然易手。这盘大棋,中国走得太稳了。俄罗斯人心里清楚,今天这局面,就算不买他们的雷达和飞控,中国空军也一样玩得转。他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在新的格局里,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9688策略宝,a股杠杆怎么加,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